翻翻策略 美军进逼南海, 美防长打来的电话, 董军接不接? 中方只回了一句话
前不久,菲律宾船只试图强闯黄岩岛失败后,美军立刻打着“航行自由”的旗号派出驱逐舰闯入黄岩岛附近海域,结果被解放军警告驱离。眼看中国9.3大阅兵在即翻翻策略,美防长赫格塞思竟主动放话,希望能与中国防长董军通话,中方只回了一句话,对于美方电话没有理会。
近来,美军在南海的活动越来越多:航母进场、驱逐舰巡航、军机抵近侦察,一套“组合拳”打得密不透风。而且,美国还计划下个月在日本部署中程导弹系统,意味着整个第一岛链对中国的压迫会更强。
而且这几个月,美国纠集盟友,在西太举行了一系列的军演,可以说是不停歇的那种,美国的这些军演,自然是为了对付中国。从某种程度上,可以认为是特朗普在关税上奈何不了中国,就想在军事上压迫中国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美国防长赫格塞思放出风声,希望与中国防长董军通话。按理说,两国防长之间的沟通,是避免战略误判的重要渠道。可中方却并没有立刻答应,只是回应称“未看到改善关系的明确途径”。
这句话其实意味深长,等于告诉美国:你一边在家门口耀武扬威,一边想打电话来聊聊,哪有这么便宜的事?
美国防长真的想改善关系吗?答案显然是否定的。电话不是目的,减少误判才是目的。但在减少误判之后,美国会不会收敛?恐怕不会。
就像贸易谈判,美国一边释放所谓“积极信号”,一边暗中下绊子。比如放开某些芯片出口,却是低端货,还随时可能停产。这不是改善关系,而是战术性操作。同样,美防长打电话,本质上是为了降低自己付出的风险,而不是要和中国建立真正的互信。
中方很清楚,美国一边切香肠式推进南海军事存在,一边希望通过热线来降低冲突风险。这是一种“既要又要”的逻辑:既要逼近中国家门口,又要确保自己不会吃亏。这样的算盘,中国不可能买账。
诚意,是外交沟通的第一前提。可美国的表现翻翻策略,却是赤裸裸的“双标”。
在南海问题上,美国既要在前线挑事,又要中国忍着不动手;在台湾问题上,美国既要卖武器、打“台湾牌”,又要中国保持克制;在经济问题上,美国既要中国市场,又要用关税和技术封锁压制中国。
这种既要又要的做派,本质上就是自私。中方冷处理电话,恰恰是在告诉美国:想沟通可以,先把态度端正了。否则,通话只会沦为美国缓兵之计。
有时候,外交的“沉默”比言语更有力量。
中国并不是要完全拒绝沟通,而是要通过“已读未回”的态度,让美国意识到:沟通不是单方面的恩赐,而是建立在平等、互信、互相尊重的基础上。
如果美国仍旧维持“嘴上沟通、手里加压”的套路,那中方自然不会陪着演戏。换句话说,这不是简单的接不接电话的问题,而是要让美国知道,战略互信不是喊口号,而是要靠行动来换的。
南海问题的实质,其实是中美之间的安全博弈。
美国的目的:维护所谓的“第一岛链”,把中国压制在近海范围内,确保亚太地区的主导权。
中国的立场:南海是家门口,黄岩岛是固有领土,中国不可能在主权问题上退让一步。
这就是中美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。美国通过南海军事存在,企图让菲律宾、日本甚至澳大利亚都成为自己“战略棋盘上的棋子”。而中国则必须通过实际行动——无论是海警执法、还是军舰驱离——来捍卫自身利益。
在这种矛盾没有解决之前,美防长的电话,注定只是表面文章。
那么,中国该怎么回应美国的“步步紧逼”?
第一,要继续保持在南海的强硬姿态。黄岩岛、仁爱礁、南沙群岛,这些地方不能出现“灰色地带”的模糊性,要让对手清楚:这是中国的核心利益,不容侵犯。
第二,要通过多边外交削弱美国的“拉帮结派”。比如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沟通,让他们明白,跟着美国搅局并不符合本国利益。
第三,要强化战略定力。美国打电话,是担心“战略误判”,而中国真正要做的,是让美国认识到:一旦踩线,后果自负。
美防长的电话,是一场外交试探,也是一次政治秀。但中国的回应很清楚:不是真心的沟通,我们没必要配合。
南海问题,不只是中美的对话题,而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与发展空间的必答题。美国可以不断试探,但中国不会退缩。
一句“未看到改善关系的明确途径”,其实已经把话说透了:如果美国继续在南海切香肠、继续在台海打牌、继续在经济上设障,那就别指望中国会配合表面的“沟通”。
未来的博弈翻翻策略,还会继续。但中国已经表明了立场:和平不是忍让出来的,而是斗争出来的。
倍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